当前位置:首页 / 恶性胆道梗阻的介入治疗策略
论著 | 更新时间:2015-08-11
|
恶性胆道梗阻的介入治疗策略
A strategy investigation of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for malignant biliary obstruction

微创医学 200804期 页码:302-304

作者机构:福建省肿瘤医院介入科,福州市350014

基金信息:张孔志(1967~),男,大学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肿瘤介入治疗。

  • 中文简介
  • 英文简介
  • 参考文献
目的探讨不同平面恶性胆道梗阻的介入治疗策略。方法对15例胆总管中、下段梗阻患者,12例行经皮穿刺胆道引流,余3例由右肝管穿刺在胆总管内置入支架。对24例肝门区梗阻患者,20例行经皮穿刺胆道引流,其中15例经右侧腋中线穿刺在右肝管与胆总管之间经置入胆道引流管,3例经右侧腋中线穿刺在右肝管与左肝管之间置入胆道引流管,1例经剑突下穿刺在左肝管与胆总管之间置入胆道引流管;1例经双侧穿刺,分别在左肝管、右肝管与胆总管之间置入胆道引流管行全肝引流。4例经右侧腋中线穿刺在右肝管与胆总管之间置入支架。结果全组病例术前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分别为(312.8±184.9)μmol/L、(198.9±115.7)μmol/L;术后2~48d复查分别为(139.4±109.4)μmol/L、(99.4±80.1)μmol/L。表明手术前、后的总胆红素水平及直接胆红素水平之间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4.3×10^-5、3×10^-4)。全组患者中35例术后总胆红素水平较术前下降超过30%,有效率为89.7%(35/39)。结论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或支架置入术是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对肝门区肿瘤,宜根据Bismuth分型确定引流肝的范围及支架置入方式。

2079

浏览量

837

下载量

0

CSCD

工具集